朱天彬——真实的做自己
他,对待学习执着追求;他,对待生活充满希望;他,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他以做科研为乐趣,不断丰富自己;他以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他以热情的待人方式,广交朋友!这就是他,坚持真实的做自己!
朱天彬,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在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就读获学士学位, 后被保送开始硕博连读;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赴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University of Leoben)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学习交流。在硕博连读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含碳耐火材料的精细化设计以及细观力学在耐火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Ceramics International,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6篇学术论文。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多次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在一些会议上做报告。2012年成为“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资助计划”获得者,获得2013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大学生活给了他新的人生起点,研究生生活给了他新的人生目标,短暂的国外学习经历给了他新的奋斗目标。一路走来,他不断追求,只为心中的理想。
本科生活——奠定目标
2006年9月,他只身一人提着行李箱从老家乘坐火车来到武汉,进入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同其他同学一样,刚进入大学有些迷茫,有些困惑,但是很快的他就习惯了武汉的生活,习惯了大学学习、生活的节奏。同时他也坚信大学生活还是应该把学习知识放在第一位,所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让自己放松,做到每一节课都上好。这些使他在不断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动力。大一大二学好了各门公共基础课,成绩年级名列前茅,每年每学期都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优秀学生”的称号。此外,他在大二时一次性的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
进入大三,开始了专业课学习,作为班级学习委员的他,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努力,并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终于他的专业课成绩门门90分以上,使他一下子专业排名到第一名,同年获得了学校特等奖学金,“优秀学习标兵”称号。大四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选修课,一些是与他专业无关的课程,但是他对于学院开设的每一门选修课都没有错过,因为他认为虽然现在看似没有好处,但是多学点知识总是有益的。就是这样,他一贯如此,并于同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到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研究生学习。
除了学习,他也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献爱心活动,参与为地震灾区捐款,大学四年无偿献血3次,每次400mL,参与暑假赴辽宁大石桥工厂实习一个月……课余生活丰富了他,锻炼了他,成长了他。
研究生生活——科研中找乐趣
自2010年硕博连读以来,他在学习上仍然保持着向上奋进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他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为他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开始,他开展的是高炉炉底炉缸用炭砖的研究。高炉炉底炉缸用炭砖决定了现代大型高炉一代炉役,目前高炉炭砖向超微孔、高导热和高抗侵蚀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通过向炭砖中添加锆英石微粉来研究其对炭砖性能的影响,思路在于ZrSiO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二氧化锆和玻璃态的二氧化硅。ZrO2熔点高,难以被熔融金属和玻璃液润湿,抗渣渗透能力强,化学稳定性好且兼有相变增韧的作用;玻璃态的二氧化硅活性高,易于与周围的气氛发生反应生成SiC来填充气孔,提高微孔结构,进而提高材料的抗侵蚀性。通过对材料的制备、检测与表征,分析处理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写了一篇题为“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Zircon-added Carbon Refractories for Blast Furnace”的文章。由于是第一次写文章,所以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不断查找相关的外文文献,模仿别人的写法,经过初稿—导师改—二稿—导师再改—……,就这样,反复修改,最终被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期刊接收。同时他也申请了一项专利“一种高炉炉底炉缸用炭砖及其制备方法”,并最终获得专利授权证书。
之后,他主要从事高性能低碳镁碳耐火材料的研究工作。他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工作,分析总结其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课题的研究思路。镁碳耐火材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被广泛应用于炼钢用转炉、电炉、钢包内衬等,对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通常传统镁碳耐火材料以天然鳞片石墨为碳源,其添加量一般为10~18 wt%,这赋予了此种材料优异的抗热震稳定性和抗高温熔渣侵蚀能力。然而,过高的碳含量会引起钢水增碳,制约低碳钢、超低碳钢的冶炼;并且材料热导率高,导致钢水温降过快、热能损失过大;此外,材料中的碳组分容易氧化,不仅消耗大量石墨资源,加剧温室效应,而且会降低材料强度,炉衬更容易损毁,耐火材料消耗量也加大。随着低碳钢、超低碳钢冶炼技术的进步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高碳镁碳耐火材料必然朝低碳镁碳耐火材料发展。他的研究思路在于通过引入颗粒石墨、纳米碳源以及控制原位陶瓷相的生长来改善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高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到目前为止,课题进展顺利,他已经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和EI双收录期刊文章4篇。
此外,他积极参与本课题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有限元模拟镁碳耐火材料骨料-界面层-基质细观结构及界面特性研究”(编号为51002108)和“碳复合耐火材料中多元纳米碳与原位陶瓷相协同强韧化机制研究”(编号为51372176)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还有,他积极配合导师参与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如“攀钢熔分炉炉衬损毁机理研究及其新材质开发”,“转炉出钢口用高性能镁碳材料的开发”等,使他从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对他也是一种挑战和磨练。除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和合作研究外,在整个硕博连读期间,他还获得了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等奖励,2012年成为“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资助计划”获得者,2013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他认为做科研是一个从困惑、迷茫、煎熬到最终顿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少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但正是因为有了今天的孤独和寂寞,才会有明天的成就和造诣。科研的乐趣是无穷的,而只有热爱它的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内在魅力,收获它的果实。只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并且努力去把它做好,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短暂的国外学习——憧憬未来
他于2013年7月在欧亚太联盟组织(EPU)的资助和导师的帮助下赴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University of Leoben)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学习交流,主要的工作是学习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细观力学模型模拟镁碳耐火材料的热弹性性能。由于以前从未接触过这个软件,所以只能通过网上找资料找例子一步一步的学习、记住命令到最后能够熟练的使用它。对于计算机模拟,对他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慢慢的他熟悉了模拟的步骤:建模—设置材料参数—设置边界条件—施加载荷—计算。在这基础上,结合他的研究内容,需要建立对应的计算模型,由于耐火材料的骨料在材料中是随机分布的,而软件本身是不能建立这种模型的,需要借助编程来实现。就这样,他又自学了Python语言,编写他需要建模的程序。这个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他一边学习,一边总结,最终成功的编写圆形随机骨料模型和多边形随机骨料模型程序。他一步一步的朝着他的目标努力,不断实现,所以他得到了很多。
此外,他还学习和掌握了两种检测耐火材料高温性能的设备:一个是劈裂测试设备,可以计算断裂能,用来评价耐火材料的抗热震稳定性;一个是弹性模量测定仪,表征材料的热弹性性能。这些也为他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新的表征手段。
这期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他对国外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科学研究态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做事严谨,预定计划,团队协作,并对他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对他的定位有了新的判断。虽然只有短短的6个月时间,但是他收获了很多,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同时在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英语能力及思维国际化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他坚信应该时刻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地提醒自己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并努力把它做好。下一步的成功,需要对新知识的汲取,需要机遇和挑战的磨砺,需要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实现共同的理想,需要倾听和感受前辈们的理念和睿智,更需要明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